你听说过这种作物吗?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在联合国设定的“国际年”中与水稻、土豆、小米并列为“四大作物”,我国刚引进几十年已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种植国……
它就是藜麦。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农科院了解到,经过五年研发与积累,该院生物所“藜麦营养功能开发利用”课题组取得初步成果——课题组开发的新品藜麦菜,由合作企业种植后在叮咚买菜等平台一上线就被抢光,售价高达每斤19.8元;同时,科研人员还开发出了10多款藜麦加工产品,包括藜麦咖啡、藜麦面包、藜麦粽子、藜麦粥羹、藜麦曲奇等,接下来将陆续推向市场。
“未来,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藜麦种植生产与消费国。”这是国内不少藜麦专家的共识。记者获悉,在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市农科院近期将正式启动建设“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并召开首届藜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合作国际研讨会,希望通过实施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把“超级谷物”藜麦做成大产业,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大健康产业带来新的产业动能和市场空间。
藜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物?市农科院生物所“藜麦营养功能开发利用”课题组组长郭慧敏博士告诉记者,藜麦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考古研究表明有5000-7000年的食用与种植历史。藜麦米可单独食用,也可作为沙拉、汤羹、甜品等食物辅料,其植株的叶片和嫩茎还可作为蔬菜食用。联合国将2013年设为“国际藜麦年”,将藜麦确定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替代作物。
她介绍,藜麦具有两大鲜明的特性,一个是全营养特性,另一个则是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在营养方面,藜麦单一作物即可满足人体对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基本营养需求。其蛋白质含量为9.15%- 21.02%,高于水稻、玉米、大麦等谷类作物;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配比均衡,其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与牛奶类似;富含谷物和豆类中普遍缺乏的赖氨酸和蛋氨酸;不含麸质蛋白,可作为麸质过敏人群的安全食品。而且,藜麦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属于低GI食品,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群食用。
同时,藜麦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耐旱、耐寒、耐盐碱,不与水稻等主粮“争土地”,对发展节水农业、提升边际土地利用效率、改良沿海滩涂盐碱地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藜麦种植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最初在西藏进行试种,现已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种植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河北、青海、新疆、甘肃、山西等高海拔地区、高纬度冷凉区或西北干旱少雨区。
“当前,全球藜麦产业仍处起步阶段,亟须通过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将小产业做大做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大健康产业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市农科院生物所副所长刘成洪研究员表示,上海虽非藜麦主产区,但具有藜麦健康产品消费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和政产学研联合的强大科技支撑,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农业科技对藜麦产业发展的创新策源能力。这也是上海市农科院决定启动“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建设的出发点。
据了解,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重点在藜麦新品种培育和深加工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到目前为止,该院生物所团队已育成3个藜麦新品系,适合在上海种植,主要用于生产藜麦苗菜,分别具有高产、高叶酸、富含微量元素三大功能性特点。其中,具有高产特性的藜麦菜已在崇明、青浦等区开始试种,市民品鉴体验后反馈“口感清香软糯、适口性好”,下一步将由合作企业推向市场。
研发团队新开发出的藜麦挂耳咖啡,也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据介绍,该产品严选云南烘焙咖啡豆,保留明亮果酸与均衡醇度;同时融入低温烘焙的熟化三色藜麦颗粒,带来独特的坚果焦香与淡淡回甘。热水注入的瞬间,咖啡的浓烈与藜麦的温润交织升腾,香气层次丰富而和谐。专家介绍,因为富含膳食纤维,不少品尝者还反映,饮用一杯藜麦挂耳咖啡后,还会有明显的饱腹感。
课题组与企业合作新开发的藜麦深加工系列产品,还有藜麦粽子、藜麦低糖月饼、藜麦蝴蝶酥、藜麦菱角羹、藜麦燕窝粥、藜麦奇亚籽糙米燕麦片、三色藜麦谷物燕麦片、藜麦八宝饭、藜麦吐司面包等,兼顾功能性营养和口感风味,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消费端健康食品的深度开发,来拉动藜麦各生产要素向市场终端流动。”刘成洪说。
据悉,即将启动建设的“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将以上海科技力量为核心湖北配资平台,依托上海技术、人才、市场和国际化交流等优势,重点发展藜麦种质创新和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打造全球藜麦产业的科技策源中心、产业创新高地和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藜麦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藜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提供“上海方案”。
优配达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